1620年11月,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帆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和殖民者,在今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科德角(Cape Cod)靠岸。未待乘员们登陆,船上的41名成年男子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当时并没有“公约”的名称,它是1793年才被人加上的。
“公约”内容为: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进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开启了在佛吉尼亚北部建立第一个殖民地的航程。在上帝面前,我们共同庄严约定,自愿结合为一个公民政治团体; 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上述目的,获得良好的秩序,我们将据此不时地制定、完善公正和平等的法律、法令、条例、宪章和公职,以期符合和方便殖民地的普遍利益;上述约定我们保证遵守和服从。
“五月花号公约”无疑是一份在公正、平等基础上公民自治,具有契约精神的文件。它的内容和签约方式说明,经过文艺复兴洗礼,受到理性主义冲击,逼近启蒙运动前夜的英国殖民者已经意识到以自由、平等、公正原则,以契约形式建立登陆后的殖民地秩序。它是四百年前一份了不起的契约,在美国政治历史中有象征性意义。
但四百年来,人们不断地以新的思想、理念予以附会,包括它的背景,签约人的身份,签约的动机等等,甚至称其为“现代第一部真正的宪法”。大有以今证古之嫌,想当然耳。
五月花号从欧洲到新大陆海上历险的大背景是新大陆发现后的殖民热潮,它也与四百多年前英国发生了两件大事有关,宗教分离与圈地运动。
从加尔文教派演变而来的英国清教徒,因宗教理想、道德准则和社会信仰与英格兰教会产生分离倾向,被认为宗教异己遭到迫害和威胁。他们无论在宗教仪式还是法律上都不能忍受英格兰教会的管辖。一位清教徒这样描述当时的英国,“我们的街道上充斥着残忍和鲜血,土地上充斥着谋杀者、屠杀者、乱伦者、通奸者、淫荡者、压迫者和骄傲的人。。。。。。”。②英国社会的混乱和堕落,教会的保守、腐败、迫害异己,逼迫清教徒们远走他乡,他们纯洁的宗教理想也驱使他们寻找新的环境,实现他们的伊甸园。
圈地运动在大航海,海外贸易潮流的刺激之下愈演愈烈。印度航线的开通和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促进了英国的羊毛出口贸易和毛织业发展。牧业利润高于农业,导致从十二世纪开始的贵族地主用暴力或退租等手段,从圈占由农民耕种的公有地开始,逐渐扩大到圈占佃农的租地,农民被赶出家园,破产流浪成为雇工或游民。许多人为了生计设法到美洲谋求生路。
五月花号船上的102名乘员都是上述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或受害者。其中三十多人为船员,其他一半是为宗教理想去新大陆的清教徒,包括妇女儿童,另一半则是原来计划去詹姆斯敦殖民地,半路因船只故障合并到五月花号上的商人、工匠或农民,他们的目的是去新大陆寻找谋生的机会,被新教徒称为“陌生人”。
最接近当时情况也最有说服力的文献,是《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之一、后来普利茅斯殖民地领导人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1590-1657年)的手稿《普利茅斯种植园》。手稿中作者提到由于天气和登陆海滩等原因,船只未能按预先计划在哈德逊河口靠岸,在乘客之间引起了争论。该手稿是现在能查到的关于五月花号和普利茅斯定居点的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极高。手稿从1630年开始撰写,详细介绍了普利茅斯定居点的建立和殖民者们从 1621 年到 1647 年殖民者的生活,其中笔记结束于 1650 年。手稿于1855年在英国伦敦主教图书馆被发现,有人怀疑它在独立战争期间被英国士兵带走。“五月花号公约”原件已不复存在,现在所知的内容就源于这份手稿。
历史传记作家尼克邦克Nick Bunker根据各种档案文献撰写了《Making Haste from Babylon》一书,他在书中描述了五月花号船上恶劣的环境,拥挤、疾病和死亡等状况,也讲到船员和乘客之间的敌意,争端。
可见,签署《五月花号公约》的直接原因是解决船员和乘客、不同身份的乘客之间的矛盾。他们离开了祖国,离开了国王,对即将登陆的环境心怀恐惧,对其艰难程度可以预见。他们需要在登陆后一片茫然的土地上自己管理自己,消除争端,抱团取暖。毕竟人数太少,只有合作才能共存。“公约”便是为了共存而制定的。
后世美国人看五月花号有不同侧重。政治人物出于政治动机喜欢夸大它的影响。比如在纪念五月花号登陆三百周年之际,纽约市长约翰·弗朗西斯·海伦在演讲中说John Francis Hylan 说“五月花号公约”的原则是美国独立宣言的前奏。③当时的马萨诸塞州州长、后来的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说,签约者们“制定了一种政府形式,被指定为现代第一部真正的宪法”。④无论“独立宣言的前奏”还是“政府形式”,都是政客们数百年之后的观念,宣传意义大于历史事实。
与政客的高调宣传不同,历史学家则比较谨慎,倾向于还原历史,给“公约”一个尽可能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
五月花号登陆点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其政府历史网解释道:清教徒们离开英格兰时获得国王查理一世的许可,在佛吉尼亚北部登陆建立殖民地。因为船只偏离了航线远离了计划中的登陆点,他们担心没有国王的许可便没有权利在该地区殖民,同时也知道先期到达的殖民者因缺乏社会秩序而失败,加之船上的非清教徒乘员质疑登陆许可,为了建立法律和秩序,他们签署了“公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直到从国王那里获得新的许可。 “公约”不仅是殖民者之间的契约,也是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契约。⑤
另有学者注意到 “在很多欧美学者论及美国历史的其他名著中,”五月花号“从头至尾都没有被提及或极少被提及,那个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也没有被提及”。⑥
不难看出政客们倾向于浪漫的政治鼓噪,不惜夸大其词,用“高、大、上”言辞渲染,赋予“公约”以他们认为应该有的现代意义。受此影响,简体中文世界的一些人也想当然地追加 “附加值”,诸如“美国的出身证”,“北美未来政治体制的基石”等。他们要么无知,要么随人喜怒,人云亦云,甚至添油加醋。
“五月花号公约”的核心思想是在基督教新教信仰和英国国王之下的民主自治理念。“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进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国王和国家的荣誉,在上帝面前(有人将以上四句简译为“我们以上帝的名义”),我们共同庄严约定,自愿结合为一个公民政治团体。”这让我们想起近万年前脱离狩猎与采集生活不久的人类生活状况,宗教和政治密不可分,最高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导。这在五月花号开始的清教徒们建立的政权得到证明,其政府职务只有最虔诚的清教徒才可担任。不同的是早期人类是不自觉行为,五月花不仅自觉而且写入了“公约”。这也是他们排斥其他教派,尤其是贵格会教徒的起因。
五月花号殖民者及后继者与原住民的战争也无比残酷。曾经热情接济殖民者的原住民一场战争之后便整部落地被摧毁。
作为美洲殖民地历史的一部分,适度地解读“五月花号公约”,对宣传自由、自治、民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说它是 “一种政府形式,被指定为现代第一部真正的宪法”,显然过甚其词,不过是政客们的随机、哗众取宠、无实质意义的演讲。简体中文世界的追随者过度浪漫地将其解读为“美国的出身证”,“北美未来政治体制的基石”,甚至象《百度百科》那样错误解释“公约”动机,凭空臆想,既不符合历史真实也误导甚至欺骗大众。过分宣扬“五月花号公约”的意义和影响也会误导人们对美国政治历史的认识。把美国复杂的政治历史简单化,理想化。
其实,早在“五月花号公约”签署13年前,詹姆斯镇已建立了殖民地定居点,并于“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一年之前的1619年4月,建立立法会议——一个名副其实的美洲大陆最早的代议制政府,开启了日后美国代议制政府的先河。“五月花号公约”长期沉睡在历史档案中,对马萨诸塞联盟(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的建立并无实际意义,更不要说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实际影响。其于马萨诸塞联盟的影响与人民会议于佛吉尼亚联盟(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的影响完全不可比拟。(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拙文“詹姆斯镇的人民大会”)
①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4%E6%9C%88%E8%8A%B1%E5%8F%B7%E5%85%AC%E7%BA%A6/10789207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月花号公约/10789207)
② Mayflower in Plymouth Harbor, by William Halsall
③ “Mayor Extends City’s Freedom to the Pilgrims”, New York Tribune, Sept. 28, 1920
④ New York Herald, Nov. 23, 1920
⑤ https://historyofmassachusetts.org/the-mayflower-compact/
⑥ 五月花号”浪漫假象:一群法律人如何创造了美国?周大伟
九橡园丁
